新闻
首页 >  我们新闻 >  重要!全球大事件 信托也有望参与

重要!全球大事件 信托也有望参与

  • 发布时间:2025-07-27
  • 来源:网络
  •   
  • 打印

  2024年11月左岸芯慧(上海)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数据交易所合作的“马陆葡萄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项目,发行1000万元的数字资产★★★■,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将种植数据★★◆■◆■、收益及实体资产打包代币化的创新实践■◆◆★★■。2024年12月,蚂蚁数科与协鑫能科合作,将82MW光伏电站资产代币化,在香港发行2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平台,投资者可实时查看资产的运营数据(如发电量■★★◆、收入)■★★◆,并获得稳定的收益◆◆。显然上述更多是具有探索性的试点◆★■,但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或将是未来RWA浪潮的发端,所有金融难点都有可能在数字时代转化为不可估量的巨大商机。

  研究表明,信托公司能够增强稳定币的稳健性与市场信任度,为构建开放有序的数字金融生态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天才法案》),标志着美国首次正式确立了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十年的时间,稳定币从野蛮生长到写入国家(地区)的法案,其作为

  商品抵押型(如PAXG)★■:锚定黄金等商品,每枚稳定币对应1盎司实物黄金,存储于受监管的金库中。

  因此,信托机制通过资产隔离、信义约束、合规嵌入三重核心功能,可为稳定币提供系统性风险解决方案,并为其在RWA领域的运用提供便利和支撑■★◆◆◆◆。信托机制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资产托管,更在于构建了“法律—监管—市场”协同的信任基础设施,为稳定币的合规化与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稳定币条例》(2025年8月1日生效)试图构建“多币种兼容、跨境监管■◆”的稳定币生态■◆■,目标就是要争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全球枢纽◆■◆”地位。其条例核心内容包括■★:在香港发行锚定法币(如港元、美元、人民币)稳定币,必须获香港金管局(HKMA)颁发的“稳定币发行人牌照”;持牌发行人须以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如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对流通中的稳定币进行全额备付,储备资产由具资质的托管人托管;发行人必须建立有效内部制度防范违法活动。

  稳定币的立法竞争也可以视作是数字时代的货币主权竞争。美国通过立法强化了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支付工具属性,非美经济体(如中国香港◆◆★★★◆、欧盟)则必须要通过监管创新争夺■★◆◆◆★“数字金融枢纽”的地位■◆■。

  首先,信托公司具有法定的强信义义务的约束机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需履行法定的忠实义务与审慎义务◆◆★◆,其法律责任高于普通商业合约。

  1.抵押资产风险◆◆■:稳定币的稳定性依赖于抵押资产的价值支撑。若抵押品价格下跌导致脱锚★★◆■◆■,发行方可能无法维持锚定汇率,引发投资者挤兑。

  国际在区块链技术标准上的“硬分叉■★■★”已初见端倪■★★◆■。可以预测,对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标准的争夺★■◆★◆,绝不会比此前5G通讯标准★■◆、技术路线之争更加轻松。

  为克服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间的结构性矛盾,于是锚定法币或黄金等稳定资产的★◆◆★◆★“稳定币”就孕育而生了。2014年,Tether公司推出稳定币USDT■★■★★■,宣称以1:1美元储备支撑,解决了加密货币交易中的价格锚定难题。这一创新迅速成为交易所默认的“数字美元”,2017年其市场份额一度超90%。

  2010年5月22日■■■,程序员拉斯洛·汉耶兹(LaszloHanyecz)在比特币论坛(Bitcointalk)上发布悬赏帖■★,表示愿意用1万枚比特币购买两张披萨(价值约25美元)。最终,19岁的杰里米·斯特迪文特(JeremySturdivant)用25美元的披萨券完成了交易,这是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用于实际商品交换的交易。截至2025年7月,这1万枚比特币价值已约12亿美元★◆,那两张披萨也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披萨。

  最后◆★■★★◆,信托公司的参与也有利于跨境稳定币的治理协同。在跨境稳定币发行中,通过设立离岸信托可满足不同司法管辖区要求■■★◆。信托公司还可作为反洗钱/反涉恐融资节点,与发行方、交易所共享风险数据★◆◆■,实时筛查可疑交易。

  但是如果将比特币作为日常交易媒介,它又面临着较大的先天缺陷,一是价格波动巨大,一天之内的涨跌幅都有可能超过10%,这就给交易双方都造成较大的困扰;二是便捷性不足◆■◆◆■★,早期加密货币交易需通过“法币→比特币→法币”的繁琐流程★◆■■;三是面临着部分国家的严格监管,如中国就在2017年清退了数字货币交易所,使用者难以合法地在法币和比特币之间进行转换。

  对此■★◆★,由二十国集团(G20)发起设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在2023年7月发布《国际稳定币布局的规范、监督和监管高级建议》,提出◆■■◆“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建议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拥有“可识别的治理机构”,并以1■★★■:1比例持有储备资产;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确保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监管”★★◆■;监管机构有权访问稳定币发行人的数据,以履行监管职责■◆★。上述建议已被欧盟、日本等国家采纳,成为全球稳定币监管的基准之一◆■◆★◆■。

  其次,信托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需满足客户适当性、反洗钱等监管要求,信托架构也可灵活响应监管政策变化,直接落实监管要求(如储备资产类型、披露频率)★■★◆★■,例如可实现每日向监管部门提交储备资产构成报告等。

  2008年,正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不少人看到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人为操控性■■◆■。有位化名中本聪的匿名人士,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构想,试图建立不受政府主权、国家央行体系控制的货币体系★★◆,并随后启动比特币网络,依靠算力技术★■■■◆“挖出”首批比特币(BTC)。

  一旦认识到稳定币的趋势性作用,那么其技术规则(区块链标准◆■◆◆■、储备资产要求、监管框架等)就是全球金融竞争的底层逻辑,谁取得技术规则主导权■★,谁将取得未来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现在有诸多学者认为,稳定币的意义可能堪比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果美元稳定币成为主流,它将大大巩固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为美国国债创造出全新的巨额需求,从而能强力维护美国的全球金融霸主地位;客观上稳定币也将深刻改变世界范围的货币发行、交易、清算体系◆★★◆。

  信托财产独立性是信托法的核心原则。稳定币的储备资产(如法币、国债、加密抵押品)可注入信托账户形成风险防火墙,并通过信托登记公示资产权属。针对法定资产储备型稳定币◆◆,信托公司可直接托管现金、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确保1■★:1储备比例■◆★◆★。该部分信托财产独立于发行方★■◆◆、持有人的固有资产,即使发行方破产,信托资产也不会被纳入破产清算范围,持有人作为受益人将享有优先受偿权。

  作为新生事物◆■■◆★,稳定币的发展过程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带来的“蝴蝶效应”更难以准确预料,至少可以肯定将会面临如下风险:

  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发行方按1:1比例储备法币(如美元)或短期国债,用户可随时赎回。其中■◆◆★★★,USDC的储备资产包括现金和短期美债■■,需定期审计披露。

  稳定币的风险本质是创新机制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冲突◆★■,以及去中心化设计与监管合规的平衡难题,不少学者就此发表很多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在此,笔者进一步建议在我国稳定币机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信托制度的独特法律架构◆★■,如所有权与收益权分离★■◆、资产独立性、信义义务约束等,或可为应对前述风险提供结构化解决方案。

  2.信任风险:投资者对稳定币发行方或机制的信任是维持其价值的关键★◆◆◆◆■。若出现负面事件(如储备金造假★★、算法失效)或监管打击,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与信心崩溃,导致价格暴跌。2022年UST前,市场对其“算法锚定”的信任因Anchor协议高收益(20%年化)的不可持续性而动摇,最终引发大规模赎回,UST价格从1美元跌至1美分■★◆。

  声明◆◆■★■:原文《信托公司在稳定币机制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有删减★★■★■;文章代表作者观点★■■,与发布平台无关。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不需要任何政府的主权背书■★■★,交易流转不需要依赖任何传统金融体系,其产生只服从于系统设定和算力,不屈服于任何其他外部因素干扰◆◆■◆◆★。因此比特币天然在跨境交易、便捷交易、黑灰色交易等领域受到欢迎。

  稳定币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的■■■◆★“去中介化”与“秒级清算”■■■★◆■,直接冲击传统SWIFT体系的“高成本、低效率”痛点。传统依赖SWIFT网络与代理银行体系■◆★◆,需经过多层账户嵌套、人工对账,导致到账时间长(1—5个工作日)、手续费高(平均费率6.62%)■★★。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实现“支付即清算”,交易双方直接点对点结算,到账时间压缩至秒级,手续费降至0.1%以下。这种效率提升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跨境交易成本,更推动了■◆■“数字美元区”的形成——USDT、USDC等◆◆■“数字美元”通过私营信用实现跨境流通★◆■◆,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支付货币”。

  《天才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持有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如短期美债、存款)◆■,确保“按面值赎回”;且仅允许持牌及非银机构发行稳定币,科技企业还需得到国会特批◆◆★;授权财政部建立★★“非合规稳定币名单”,域外适用美国法规■◆★。这些规定使稳定币转化为数字美元的流动性管道,即使美联储不直接扩张资产负债表★★★,也能通过算法协议实现对全球资本的隐性支配。当前全球99%的稳定币锚定美元资产★◆★■◆,远超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50%占比,这也验证了美国★★★“数字美元■★◆”体系已取得先发优势。

  5.流动性风险:稳定币的流动性依赖于市场深度和交易活跃度。若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大额赎回,可能导致流动性迅速枯竭■◆■,无法满足用户兑换需求,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形成“死亡螺旋”◆★◆■◆■。

  本文试图系统梳理稳定币从数字黄金解决手段,到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在国际金融格局演化中的战略地位与蕴藏的相关风险。特别聚焦于信托公司独特的法律构造与制度优势,分析其在储备资产管理、合规监管协同以及跨境治理中的核心价值。

  当然,上述目的的实现,需要与时俱进地对《信托法》进行修订或出台专项法规,认可稳定币机制中信托的合法性及受托人职责边界。信托公司也要加强技术储备,制定加密资产、衍生品等非标资产的估值方法,并利用区块链◆■★■、AI技术实现信托资产链上监控与自动化合规审查■◆★★。

  显然,“数量规模-技术迭代”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稳定币的存量和运用规模越大,越能促进其技术的更迭与进步;越先进的稳定币技术,越能提供更便捷◆◆■■★■、安全的运用★★★★◆★,从而更加扩大稳定币的运用场景和范围。

  稳定币的★■■■◆“低门槛、高流动性”特性,使其成为◆■◆◆◆★“无银行账户人群(Unbanked)的”数字金融入口,推动了金融平权和包容性的提升。

  截至2025年6月,稳定币总市值突破2500亿美元,占加密货币市场8%,2024年交易量超37万亿美元,超越Visa与万事达卡总和。其应用从加密交易扩展至跨境支付(如尼日利亚汇款)、工资发放(越南跨境劳工)及通胀避险(阿根廷、土耳其)。

  现实经济中◆■,传统资产存在确权难◆★◆、交易难、融资难的问题◆■■■■,RWA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资产数字化■◆■,实现可分割、可交易★◆■◆◆、可融资。稳定币作为RWA的结算货币◆■■★,就较好解决了链上交易的价值尺度问题。

  3.监管风险:稳定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使其易被用于洗钱★★■■★、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而且为规避资本管制提供了通道,很容易引发合规挑战并导致稳定币的使用流通受限◆■。

  由于比特币具有稀缺性(总量仅为2100万枚)、分布性(不集中于任何一台服务器中)、储值性(2010—2020年涨幅超900万倍),因此比特币也被加上了“数字黄金”的称号,部分国家如萨尔瓦多甚至将其确定为法定货币之一★★◆■■■。

  RWA可以看成是将现实世界的资产在区块链上的资产证券化,通过现代金融技术将底层资产在全球范围以代币化的方式进行分割销售,并实现低成本、自动透明地利益分配,能够大大提升现实世界资产的流动性◆■,甚至达到价值再发现和资源再分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信托机制一方面同样可以将现实资产进行法律层面的风险隔离◆◆★■★,使其独立于发行方、管理方形成有效制衡,从而更好地保护持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代币化的过程中,信托公司亦可作为金融机构对链下确权◆★■、链上监控◆■■、智能合约审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用户存入超额加密资产(如以太坊ETH)◆★★,通过智能合约生成稳定币★◆■■。若抵押品价值下跌,系统则自动清算以维持稳定。

  RWA(RealWorldAssetsTokenization★◆,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是将传统资产(如房地产★■■■、债券◆★■◆★■、新能源设备)转化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投资门槛的过程◆★◆■◆◆。稳定币作为RWA的核心结算工具◆■★■★■,为其提供了链上流动性与价值尺度。

  4.技术失效风险:稳定币所依赖的关键性技术如智能合约、区块链★◆◆■◆■、密钥机制等如果出现漏洞,或者受到黑客攻击,将直接导致财产损失甚至机制失效★★。

  再次,信托公司的内部治理(如风险控制委员会■■◆★、合规官制度)可以适当方式嵌入稳定币运营框架,从而对稳定币发行人形成制约机制。例如可设置赎回熔断机制,当单日赎回量超过阈值时,信托受托人可自动触发流动性缓冲(如出售高流动性资产)或限制赎回速度;可建立风险准备金池,从稳定币发行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注入信托★★★★◆■,用于应对极端市场波动★■。

  据2021年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包容性数据库》揭示,全球约14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但其中约10亿人拥有手机。稳定币通过手机的移动钱包即可访问,无需传统银行的◆■■★■★“开户■★★◆、审核■◆■■”流程,为“无银行账户人群”提供了■★★■◆“数字硬通货■■■★”(如USDT)的持有与交易渠道。在高通胀国家(如阿根廷、委内瑞拉),稳定币成为“对抗本币贬值■★★”的■■◆“避风港■◆”,在肯尼亚移动货币用户占比已超过60%■★★■■★。

  6.系统性风险: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对传统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冲击★■■■★◆,如削弱货币主权,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规模扩大,将会挤压本国本币的流通空间■■◆,削弱货币政策效果(如美联储对货币乘数的调控);如资本外逃风险■◆,新兴市场国家若本币贬值压力大★★,稳定币可能成为私人主体的◆★★★◆“硬通货”,导致资本外逃,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如金融脱媒风险,稳定币的高效支付功能必然分流传统银行的存款,削弱银行的吸储和信贷能力。

联系我们